您好,欢迎访问腾龙公司网站!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在结账时发现,账单上多出了一项令人不悦的“附加费”(Surcharge)——无论是网购、线下零售,还是外卖和信用卡支付,额外费用正悄然渗透进日常消费。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不满,也让人们开始质疑:为什么美国购物变得越来越贵?
1. 附加费泛滥:哪些消费场景受影响?
(1)信用卡手续费转嫁消费者
由于Visa、Mastercard等信用卡公司向商家收取高额交易手续费(通常1.5%-3.5%),越来越多的中小商户开始直接向顾客收取信用卡附加费(通常2%-4%)。部分州(如加州、纽约)原本禁止此类收费,但随着法律松绑,这一做法正迅速蔓延。
德州一家餐厅在菜单底部标注:“信用卡支付需加收3.5%附加费。”
部分电商平台结账时提示:“使用信用卡?额外支付2.9%+$0.30手续费。”
(2)“通胀附加费”成新借口
面对原材料、物流和人工成本上涨,部分企业不再直接涨价,而是改用“临时附加费”来转嫁成本。
典型行业:
外卖平台(Uber Eats、DoorDash):收取“燃油附加费”或“高峰时段费”。
物流快递(FedEx、UPS):新增“旺季附加费”“偏远地区附加费”。
酒店和租车:额外收取“清洁费”“能源附加费”。
(3)政府法规催生环保/健康附加费
部分州政府推行环保政策,导致商家将合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:
加州:塑料袋收费
0.10
,饮料瓶回收附加费
0.10,饮料瓶回收附加费0.05-$0.10。
纽约:2023年起对含糖饮料征收“健康税”。
2. 为什么附加费越来越普遍?
(1)企业不想“明着涨价”,怕吓跑顾客
直接提价可能引发消费者反感,而“附加费”看似是“临时措施”或“第三方收费”,心理上更容易被接受。
(2)信用卡公司、政府、平台都在“甩锅”
银行和支付公司拒绝降低手续费,商家只能让消费者买单。
外卖和电商平台通过附加费提高利润,而非调整基础价格。
政府政策(如环保税)让企业选择“谁污染谁付费”模式。
(3)消费者习惯“温水煮青蛙”式涨价
相比一次性大幅涨价,小额附加费的累积影响更不易察觉。例如:
一笔
100
的消费,加上
100的消费,加上3信用卡费、
2
燃油费、
2燃油费、1环保费,实际支付$106,但消费者可能不会立刻反应。
3. 消费者如何应对?
(1)现金支付避开信用卡附加费
许多商家对现金支付提供折扣(如加油站现金价更低),或至少不收取额外费用。
(2)仔细核对账单,拒绝不合理收费
部分附加费可能是“隐藏条款”,消费者有权质疑并要求取消。
(3)选择不收取附加费的商家
市场竞争下,部分企业仍坚持“一口价”策略,消费者可用脚投票。
(4)推动立法限制乱收费
部分州(如科罗拉多)已立法要求商家明确标注附加费,避免欺诈性收费。